> # 一、可视化什么?——可视化照亮问题所在

能够看见的地方,却不是 “关键” 所在,当然也找不到需要的答案,研发过程当中,我们是否会范同样的错误?很不幸,不但会,而且还非常普遍

在软件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其实根本问题从来都不是停滞的资源(工程师),而是停滞的产品需求(用户价值)。
研发过程可视化,就是要可视价值端到端的交付过程,让我们看到价值流动的过程,以及流动过程中的阻碍、停滞和问题。

“开发中”的需求和其下属的任务处于同一行,我们称之为“需求泳道”。某个需求下属的所有任务都 “完成”后,则需求开发完成,可以继续往后流动到“待测试”,任务则可以清理或折叠。泳道空出,可以准备让下一需求进入。
通过这个看板我们可以看到需求流动的整个过程,看到需求被拆分成多个任务以及团队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它帮助团队暴露和发现问题,促进团队更好地协作交付需求。为团队的高效协作和价值的顺畅流动奠定了基础。
> # 二. 如何可视化——四个步骤实现有效可视化
## **第一步:用户价值驱动,识别有效的流动单元**
我们首先需要分析的是:团队或组织对外交付的是什么,从而识别有效的流动单元,明确可视化的主体。

以上四类需求是团队需要交付的主体内容,也是看板上的流动单元
## **第二步:前后职能拉通,定义端到端价值流**

需求从(被)“选择”开始,经过“分析”、“待评审”阶段到达“就绪”阶段(注:就绪指的是对开发团队而言的就绪);再经过“实现”、“待测试”、“测试待发布”,最后到“已发布”阶段。这个端到端的过程就是需求交付的价值流
端到端的价值流动过程,涉及不同的职能,如产品设计、交互视觉、开发和测试等。为了提升流动效率,必须拉通组织中的各个职能,实现整个过程的可视化
一些团队因为条件约束,无法立即做到全面的端到端拉通。条件允许,还是要尽量向两端扩展,才能实现真正的端到端的敏捷和精益。这也为团队的进化提供了方向
## **第三步:左右模块对齐,体现环节的任务协作**

上图中间的“实现”阶段中,绿色卡片所代表的需求被拆分成多个任务(黄色卡片)。这些任务,分属后端、iOS 开发、安卓开发以及外部依赖等。团队的目的不是完成更多的任务,而尽快交付需求。
这就是我们说的:左右模块对齐,也就是任务向需求对齐,尽早交付需求。它促进团队以需求交付为牵引,更有效的协作,并帮助团队发现影响需求交付的瓶颈。
## **第四步:明确流转规则,赋能团队本地决策、内建质量**
定义需求向下一阶段流动所必须满足的条件。比如:达到什么条件才能从“待评审”进入“就绪”环节。团队应该定义明确的需求流转规则,并达成一致理解
明确流转规则帮助团队做到内建质量。所谓内建质量,是让需求在每一个阶段的质量,都得到有效地保证,避免问题在最后的阶段集中爆发,和避免不必要的返工,这也是持续顺畅价值流动的基础。

下面的例子。就绪队列准入规则:
1. 开发、测试和业务共同澄清需求,并定义明确交互过程和验收标准
2. 大需求已拆分为工作量在两周以内可以完成和交付的需求
3. 已与业务关联方(如有)确认相关计划
4. 识别大的技术风险并定义应对方案
5. 涉及三个(含三个)开发人员以上的需求,指定好协调人,负责进度协调
## **总结 - 可视化价值流的基本步骤**

## 可视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让价值顺畅高质量地流动才是目的

- 第1章 企业业务中台架构
- 1.1 企业数字化转型
- 1.2 阿里中台架构演进
- 1.3 企业数据模型与IT总体架构
- 第2章 研发效能最优化
- 2.1 可视化的交付过程
- 2.2 限制并行需求量加快流速
- 第3章 云资源目录
- 3.1 服务器
- 3.2 数据库
- 3.3 网络及安全
- 3.4 容器服务
- 3.5 安全服务
- 3.6 云存储
- 3.7 消息队列
- 3.8 人工智能
- 3.9 分布式应用
- 3.10 云效率
- 3.11 云市场
- 3.12 数据分析
- 3.13 云端真机测试
- 第4章 中台架构详解
- 4.1 中台架构实践
- 4.2 中台数据模型解析
- 4.3 中台应用架构实践
- 4.4 中台技术路线
- 4.5 中台实践问题剖析
- 4.6 中台实践Demo
- 第5章 应用与中台相结合
- 5.1 应用架构详解
- 5.2 应用技术路线
- 5.3 应用与中台相结合
- 5.4 应用与中台实践问题剖析
- 5.5 应用解决明细
- 第6章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