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查看5.1与3.1的规范。在其基础上增加一个ID字段。
# 新建UpadtaAction.
```
package com.mengyunzhi.javaee.action.klass;
import com.mengyunzhi.javaee.action.Action;
import com.opensymphony.xwork2.validator.annotations.RequiredFieldValidator;
import com.opensymphony.xwork2.validator.annotations.RequiredStringValidator;
import com.opensymphony.xwork2.validator.annotations.StringLengthFieldValidator;
public class UpdateAction extends Action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 1L;
private Long id;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Long teacherId;
public Long getId() {
return id;
}
@RequiredFieldValidator(message = "必须传入id字段值")
public void setId(Long id) {
this.id = id;
if (this.id == 1000L) {
this.addFieldError("id", "传入的班级ID不存在或已删除");
}
}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RequiredStringValidator(message = "名称不能为空")
@StringLengthFieldValidator(minLength = "2", maxLength = "8", trim = true, message = "名称必须介于2-8之间")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void setTeacherId(Long teacherId) {
if(teacherId == 200) {
this.addFieldError("teacherId", "传入的teacherId无效");
}
this.teacherId = teacherId;
}
public Long getTeacherId() {
return this.teacherId;
}
public String execute() {
return SUCCESS;
}
}
```
测试:
![https://box.kancloud.cn/9b2447b9d42f2bdad48fc1f18f51015e_442x467.gif](https://box.kancloud.cn/9b2447b9d42f2bdad48fc1f18f51015e_442x467.gif)
# BUG
其实我们在上面,相当于将 SaveAction的代码又重新写了一遍。那么一个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我们不直接继承SaveAction呢?的确,在教程的第一个版本中,我也是这么做的。但是。。。却发生了莫名的BUG。当我们使用继承后,在chrome和firefox中发起请求时,却意外的接收不到Header参数,从而导致发生:服务端不允许跨域的BUG。至于BUG产生的原因,就留给我们以后研究中,现阶段,我们只需要记往:所有的触发器,都只能继承于Action,如果不这么做,将会发生不允许跨域的错误。
>git checkout -f step12.5.2
- README
- 第一章:准备
- 第二章:Hello World!
- 第一节:查看工程文件
- 第二节:JDK、JRE与环境变量
- 第三节:index.jsp
- 第三章:Hello Struts
- 第一节:Web.xml
- 第二节:单入口
- 第三节:Hello Struts
- 第四节:触发C层
- 第四章:建立数据表
- 第一节:建立实体类
- 第二节:测试一
- 第三节:测试二
- 第四节:引入Hibernate
- 第五节:配置Hibernate
- 第六节:建立连接
- 第七节:实体类映射数据表
- 第八节:完善数据表
- 第五章:教师管理
- 第一节:增加数据--add
- 第二节:增加数据--save
- 1 获取传入数据数据
- 2 数据写入测试
- 3 对接C层
- 第三节:数据列表
- 1 获取数据
- 2 重构代码
- 3 C层对接--初始化
- 4 C层添加数据
- 5 V层显示数据
- 6 获取数据库中数据
- 7 显示性别
- 8 分页
- 9 条件查询
- 第四节:修改数据
- 1 edit
- 2 update
- 第五节:删除数据
- 第六节:总结
- 第六章:重构C层
- 第一节:继承ActionSupport类
- 第二节:数据验证
- 第七章:前台分离(前台)
- 第一节:环境搭建
- 第二节:运行环境
- 第三节:共享开发环境
- 第四节:生产环境
- 第八章:前台开发(前台)
- 第一节:本地化
- 第二节:教师列表
- 1 引入M层
- 2 模拟后台返回数据
- 3 C与M对接
- 4 C与V对接
- 第九章:前后台对接(前后台)
- 第一节:后台输出json(后台)
- 第二节:对接前台(全栈)
- 第二节:对接API(前台)
- 第二节:跨域请求(后台)
- 第三节:重构代码(前台)
- 第十章:重构后台M层
- 第一节:数据访问DAO层
- 第二节:项目整体重构
- 第十一章:用户登陆(前后台)
- 第一节:制定规范
- 第二节:定制测试用例
- 第三节:后台输入测试代码(后台)
- 第四节:postman(后台)
- 第五节:新建用户登陆模块(前台)
- 第六节:代码重构(前台)
- 第十二章:班级管理(前后台)
- 第一节:班级列表
- 1 原型开发
- 2 制定规范
- 3 后台对接开发
- 4 前台对接开发
- 第二节:Add
- 1 原型开发
- 2 制定规范
- 3 后台对接开发
- 4 前台对接开发
- 第三节:Save
- 1 制定规范
- 2 后台对接开发
- 3 前台对接开发
- 第四节:Edit
- 1 原型开发
- 2 制定规范
- 3 后台对接开发
- 4 前台对接开发
- 第五节:Update
- 1 制定规范
- 2 后台对接开发
- 3 前台对接开发
- 第六节:Delete
- 1 制定规范
- 2 后台对接开发
- 3 前台对接开发
- 第七节:小结
- 第十三章:班级管理(API)
- 第一节:ER图
- 第二节:create
- 1 实体层
- 2 dao层
- 3 service(server)层
- 4 action层
- 第三节:ManyToOne
- 第四节:Read
- 1 service(server)层
- 2 action层
- 第五节:update
- 1 service(server)层
- 2 action层
- 第六节:update
- 第十四章:重构服务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