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云GVP开源项目 12k star Uniapp+ElementUI 功能强大 支持多语言、二开方便! 广告
对大多数人,灵性撒达那(成就之道)在于外部遵守自己的宗教所规定的仪式教规。在初级阶段,作为一种自我净化和心理训练,这种遵守有其自身价值。但最终求道者必须超越外部遵从阶段,进入灵性撒达那的更深层方面。这时候宗教的外表退居幕后,求道者对一切大宗教所启示的要义产生兴趣。真正的撒达那是一种基于灵性认识的生活,它仅仅惠顾真正热衷灵性现实的人。 绝不可把撒达那看作对死板法则的应用。生活中不会也无须有严格不变的一致。灵性领域有充裕的空间,容纳撒达那的多样性。对某个具体求道者有用的撒达那,注定同其业相和性情有关。虽然灵性目标对一切众生一样,但具体某一个求道者的撒达那可能只限于他。由于目标对一切的人同样,撒达那的差异并非至关重要。撒达那的深层方面虽有差异,但对所有的求道者都很重要。 灵性领域的撒达那,必然在本质上不同于物质领域的撒达那,这是因为目的上的根本不同。在物质领域所追求的目的,是时间上有始有终的产物。在灵性领域所追求的目的,乃是超越了时间限制的完整性。因此在物质领域,撒达那指向对未来某个事物的获取。但在灵性领域,撒达那则指向对那个一直是、将永远是、并且现在 “是” 的实现。 灵性生活的目标,要在生活本身寻找,不是在生活之外。所以灵性领域的撒达那,必须是那种使一个人的生活更接近灵性理想的撒达那。灵性领域的撒达那,目的不在于达到某个也许辉煌一时,之后不光彩消失的有限目标。目的是带来生活品质的根本变化,以便永远成为永恒 “当下” 中真理的表现。若能成功地使个体生活顺应神圣目的,即让人人能够有意识地享受上帝状态,撒达那则灵性上有效。它必须完全适合这个目的。 在灵性领域,撒达那的每一个部分都必须以实现灵性目标为目的,也就是在生活的一切方面实现灵性理想。因此从一种角度看,灵性撒达那的不同方面代表着朝向灵性完美的不同进步。撒达那的完美程度相应于它所表现的灵性理想,也就是接近完美生活的程度。因此撒达那与理想目标差距愈大,就愈不完美;同理想目标差距愈小,就愈完美。达到十全十美,撒达那便融入目标——灵性上的完美生活,手段与目的之别被吞没于不可分生命的神圣整体。 可把灵性撒达那与通过它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关系,同物质领域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对比。在物质领域,通常,目的多多少少完全在用于达到目的的撒达那之外。在撒达那与通过它所达到的目的之间,有着性质上的明显差异。所以说扣扳机可能成为杀人的手段,但杀人与扣扳机却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在灵性领域,撒达那与通过它所达到的目的,不会完全外在于对方;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性质不同。在灵性领域,不可能在撒达那和通过它所达到的目的之间保持不可逾越的鸿沟。这就产生一个基本悖论:在灵性领域,对撒达那的实践本身等于对目标的部分参与。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对很多灵性撒达那都必须认真对待,似乎它们本身即是目的。 灵性撒达那的深层方面包括(1)知识之道(禅那玛伽),(2)行动之道(羯磨玛伽)以及(3)奉爱之道(巴克提玛伽)。知识撒达那表现在(a)运用来自真正认识的超然,(b)不同形式的静心和(c)不断使用辨别力和直觉。对这些寻求或表现灵性知识的方式,需要逐一阐释。 个体灵魂陷于形式世界,不知道自己是上帝生命的组成部分。这种无知构成灵魂的枷锁,灵性撒达那则必须以摆脱这种枷锁为目的。因此外部放弃这个世界的事物,常常被算作引向解脱的撒达那之一。这种外部舍弃可能也会有自身价值,但并非绝对地必要。需要的是内在放弃对世间事物的渴求。欲望放弃了,是否外部放弃世间物,已无关大局,因为灵魂内心已摆脱虚幻形式世界的纠葛,为莫克提状态做好准备。超然是知识撒达那的重要部分。 静心是寻求灵性知识的另一条途径。不应把静心视作穴居者所专有的古怪追求。人人都发现自己冥想着什么。这种自然冥思与求道者的冥思之间的区别在于,后者是系统而条理地思考有灵性意义的事物。静心作为撒达那,可以是人格的或是非人格的。 有关某一位灵性完美者的静心是人格静心。求道者可根据个人意愿,从阿瓦塔、或以往的大师、或活着的至师中,选择一位合适的人格静心对象。并通过这种人格静心,吸收大师的全部神圣品质或灵性知识。人格静心涉及到爱与臣服,从而邀来唯一能给予终极证悟的大师恩典。所以,人格静心撒达那不仅让求道者类似于他所冥想的大师,还为他同大师在真理中结合铺平道路。 非人格静心涉及到神的无形无限方面。也可能会把一个人引向对神的非人格方面的证悟;但总的来说,除非求道者已经通过人格静心和道德生活,作好适当准备,否则这种静心就会徒劳无效。对无限的终极证悟,既没有人格的局限,也没有善恶两面的区分。要获得这种证悟,一个人必须从人格的过渡到非人格的,从善到超越善恶对立的神。通过非人格静心达到真理的另一个条件是,求道者要能够让心绝对静止。而这只有在心中各种业相(印象)全部消失才成为可能。由于业相的最终歼灭,唯有靠大师的恩典才能实现,所以即使对非人格静心道路上的成功,大师也不可缺少。 除非求道者不断地行使辨别力,并揭示其最高直觉,否则知识撒达那就不完全。成道惠临那些对永恒真正价值行使辨别力与直觉的求道者。无限知识潜在于每一个人,但需要被揭示。增长知识的途径,是把自己可能拥有的那点灵性智慧付诸实践。经由智慧大师传授给人类的教导,以及求道者天生的固有价值感,足以能够启示他下一步该怎么走。困难的是把现有知识付诸行动。增长个人灵性智慧的一个最佳途径,乃是利用已有的知识。若希望知识撒达那富有成效,就必须在每一步给予行动应有的重视。日常生活必须由辨别力指导,由最高的直觉启迪。 羯磨瑜伽或者说行动之道,在于毫无恐惧或犹豫地遵从心灵的最佳直觉。在撒达那中,关键是实践,不是单纯理论。健全的实践远远比健全的理论重要。基于正确知识的实践当然会更有效;但即使实践方面的错误,也可能会带来自身的可贵教训。纯粹的理论推断,即便无懈可击,灵性上也是贫瘠的。因此,一个学问不高、却真诚地持神名并全心履行卑微职责者,实际上可能比一位精通世上一切玄学、却不让任何理论修正日常生活者,离神更近。 在撒达那领域,理论与实践的相对意义之间的差异,可用著名的驴子故事说明。有只驴子在路上行走多时,饥饿异常。碰巧看见前方不远有两堆草:一堆在路右边,另一堆在左边。驴子心想,最最重要的是,在明智地决定走向其中一堆之前,要绝对弄清楚哪堆草更好。倘若不经过仔细考虑,没有足够的根据,就决定取舍,那将是一时冲动,绝非英明之举。于是它先掂量两堆草分别离路的距离。不幸的是,经再三斟酌,结论是,两堆草离路的距离相等。因此它又琢磨有没有能让它作出 “正确” 选择的其它因素。开始推算两堆草的体积。但这第二次在行动前寻求理论保证的努力也未能成功,因为它的结论是两堆草大小相等。接着,它又以驴子特有的顽强和耐性,逐一地考虑诸如草质等其它因素。不过,也算命该如此,在它能想到的所有可比的方面,两堆草都同样合意。 最后,驴子因找不到能在理论上合理选择的任何决定因素,便一个也不要,径直向前。饥饿疲惫一如从前,境况未因遭遇两堆草而丝毫改善。倘若它不坚持在理论上确保选择的英明,也许会走向较差的一堆草。但从实际的角度,它的情况会好上无数倍,不管其理性判断有何错误。灵性生活中,也没必要先有完整的地图再开始行道。对这种完整知识的坚持,反而可能阻碍而非帮助前进。灵性生活的深层奥秘向那些敢于冒险并大胆实验者揭示,注定与步步寻求保障的懒汉无缘。从岸边推测海洋深度的人,只会知道海的表面。要想了解它的深度,则必须愿意投身于大海。 羯磨瑜伽撒达那的实现,要求行动发自对真理的认识。觉悟的行动不约束人,因为它不是植根于自我,而是无私的。自私代表着无知;无私乃是真理的一种反映。无私服务生活的真正理由,在于这种生活的内在价值,不在于另有所图的结果。无私行动的悖论是,它给求道者带来的,实际上远远多于愚昧自私所给予的。自私引向狭隘的生活,这种生活围绕着有限和分别个体之错误观念转。无私行动帮助驱散分别性之幻相,是通往实现 “一切皆我” 之无限生活的门户。一个人拥有的可能会失去;渴望得到的可能永远不会来。但他若以奉献给神的精神放弃,放弃物已经回到他那里。此乃羯磨瑜伽撒达那。 甚至比知识或行动撒达那还更重要的,是巴克提或者说爱。爱是自身存在的理由。它本身具足,无需任何补充。最伟大的圣人都满足于对神的爱,别无所求。凡是基于期待的爱就不是爱。在强烈的圣爱中爱者同神圣至爱合一。没有比爱更高的撒达那,没有比爱更高的法则,没有超越了爱的目标,因为爱在神圣状态成为无限。神与爱完全相同,拥有神爱者已经拥有神。 可同样把爱看作撒达那的一部分和目的的一部分。但爱的内在价值如此明显,把它看作对其它什么的撒达那,往往是不对的。在任何撒达那中,都没有在爱中那么容易而彻底地融入神。由爱当指挥,通往真理的道路就容易而愉快。撒达那一般需要努力,有时甚至是绝望的努力,比如求道者在诱惑面前的超然努力。在爱中却没有努力感,因为是自发的。自发性是真正灵性的精髓。心完全融入真理之最高意识状态,被称作 “撒哈加瓦斯塔”——有着不间断自知的无限自发状态。有关灵性撒达那的一个矛盾是,求道者的一切努力都是旨在达到不努力状态。 有一个美丽的香獐故事,揭示了所有灵性撒达那的性质。在山谷间漫游嬉戏的香獐,有天突然意识到一种前所未闻的精美香气。其灵魂被深深地触动,它决心寻找香源。强烈的渴望使它不顾严寒酷热,日夜不停地寻求甜美香源。它不知恐惧犹豫,顽强地追求若即若离的目标,直到最后失足跌下悬崖,受到致命损伤。在最后一息,它发现那令之销魂并激发这全部努力的香气,竟由它自己的肚脐发出。香獐的生命最后一刻也最幸福,面带无比平静。 求道者的所有灵性撒达那,也类似于香獐的努力。撒达那的最后结果,涉及到求道者的自我生活终结。那一刻他证悟到,在某种意义上,他自己就是其一切追寻和努力的目标。他的一切苦乐,一切冒险,一切牺牲和绝望奋斗,都是为了获得真正的自知,在此他失去有限的个体性,结果发现自己实际上同无所不在的神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