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存分区
C代码经过**预处理、编译、汇编、链接**4步后生成一个可执行程序。
在 Linux 下,程序是一个普通的可执行文件,以下列出一个二进制可执行文件的基本情况:
![](https://img.kancloud.cn/bf/c9/bfc976e90be76748525c7fc8da7a25e6_1400x514.png)
通过上图可以得知,在没有运行程序前,也就是说**程序没有加载到内存前**,可执行程序内部已经分好3段信息,分别为**代码区(text)、数据区(data)和未初始化数据区(bss)**3 个部分(有些人直接把data和bss合起来叫做静态区或全局区)。
* **代码区**
存放 CPU 执行的机器指令。通常代码区是可共享的(即另外的执行程序可以调用它),使其可共享的目的是对于频繁被执行的程序,只需要在内存中有一份代码即可。**代码区通常是只读的**,使其只读的原因是防止程序意外地修改了它的指令。另外,代码区还规划了局部变量的相关信息。
* **全局初始化数据区/静态数据区(data段)**
该区包含了在程序中明确被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已经初始化的静态变量(包括全局静态变量和局部静态变量)和常量数据(如字符串常量)。
* **未初始化数据区(又叫 bss 区)**
存入的是全局未初始化变量和未初始化静态变量。未初始化数据区的数据在程序开始执行之前被内核初始化为 0 或者空(NULL)。
![](https://img.kancloud.cn/da/30/da301da815245fa86e096188280424fd_1197x465.png)
* **代码区(text segment)**
加载的是可执行文件代码段,所有的可执行代码都加载到代码区,这块内存是不可以在运行期间修改的。
* **未初始化数据区(BSS)**
加载的是可执行文件BSS段,位置可以分开亦可以紧靠数据段,存储于数据段的数据(全局未初始化,静态未初始化数据)的生存周期为整个程序运行过程。
* **全局初始化数据区/静态数据区(data segment)**
加载的是可执行文件数据段,存储于数据段(全局初始化,静态初始化数据,文字常量(只读))的数据的生存周期为整个程序运行过程。
* **栈区(stack)**
栈是一种先进后出的内存结构,由编译器自动分配释放,存放函数的参数值、返回值、局部变量等。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实时加载和释放,因此,局部变量的生存周期为申请到释放该段栈空间。
* **堆区(heap)**
堆是一个大容器,它的容量要远远大于栈,但没有栈那样先进后出的顺序。用于动态内存分配。堆在内存中位于BSS区和栈区之间。一般由程序员分配和释放,若程序员不释放,程序结束时由操作系统回收。
![](https://img.kancloud.cn/cc/22/cc222b577763877a50f4db67d9df6f80_1400x700.png)
![](https://img.kancloud.cn/0f/5f/0f5f0c4011ad2e60fa6ea9a077b06787_2750x119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