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AI智能体构建引擎,智能编排和调试,一键部署,支持私有化部署方案 广告
# 精通你的用户 这也许是整个课程中最重要的建议了——虽然Paul讲两句就“em hum”一下的古怪习惯让你不断分神。 如果你真的能做到精通你的用户,那你做出来的东西一定有很多人爱到死;如果你其实并没有精通你的用户,你可能面临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障碍,比如: > 我的产品这么漂亮,怎么就没人用呢?你看那什么什么,丑得要死,用户体验那么差,怎么偏偏就那么多人用? 再比如: > * ——这个绝对是硬需! > * ——呃,竟然反应并不热烈…… 抑或: > 看着某一款最近火爆的产品,想:这是什么狗东西啊?! 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出国留学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硬需,留学考试应试培训也是硬需。满足这个硬需的新东方最后在美国上市——可是,要知道90年代初,在北京有无数的培训机构,绝不止新东方一家。 我的前老板俞敏洪是我比较近距离见过的“精通他的用户”的人。他知道自己的学生不是智商差,不是没毅力,只是需要不断鼓励,间或也需要轻松。 于是,他在课堂上讲成功学故事(20多年后常常被人们鄙视的所谓鸡汤),他也讲段子,吹吹牛,甚至默许其他老师在课堂上讲五颜六色的段子……交钱来上课的学生们听嗨了,回去该干嘛还干嘛。可是,学生不就是这样的吗?总有真努力的,于是,显现出来的结果就是那些去新东方学习的学生有不少陆陆续续都考出了成绩,后来出国了……于是市场开始“反应”,于是,那个时期的清华北大学生互相传言: > 去新东方倒不一定能出去,但不去新东方一定出不去。 至于什么词根词缀记忆法、各种考试的奇淫技巧从来不是新东方应试培训的核心竞争力。 对比另外一个从讨论组里听来的据说已经传烂了的段子: > 学校边上旅馆的大爷听来开房的学生们说是来开房上自习,然后就把床撤了改成自习室,满心欢喜等收欢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一个深入本质,一个浮于表面。两者之间的鸿沟,确实是绝大多数人无法跨越的。 这里可以重新提一下那个方法论:“[从满足自己的需求开始](http://zhibimo.com/read/xiaolai/growth/should-you-better-start-from-solving-your-own-problems.html)”。 如果某项需求是自己就有的,从满足这个需求开始看起来不错。但,“我自己就有这个需求”和“我在这方面精通我的用户”还相差十万八千里呢。 * “我自己有这个需求”,和“别人也有这个需求”,相差十万八千里(之前我举过例子的例子是,我需要电子书的全库全文检索,不仅要有,还要更好——可别人却不见得需要这个)。 * “我自己有这个需求,也有别人有这个需求”,和“真的**很多很多**人有这个需求”——要多到一定地步的需求才能支撑一个创业项目[1](http://zhibimo.com/read/xiaolai/growth/becoming-the-expert-of-your-own-users.html#fn_1)——依然差十万八千里。 * 即便这是个确实能够撑起一个好的创业项目的真实需求,“我是否能做好,做得比别人好,好10倍”,也是个很大的问号[2](http://zhibimo.com/read/xiaolai/growth/becoming-the-expert-of-your-own-users.html#fn_2)——接下来还要看解决方案、要看团队、要看执行、要看执着…… 如何精通自己的用户?课程里有很多方法论: * 想尽一切办法亲自去找用户——而不是采用程序员喜欢的自动的方式; * 做更深入的,能够获得用户真实答案的调查(第四节课里会提到); * 关注各种各样的进阶指标,DAU、Retention之类…… 不精通用户,就无法有靠谱的创见,无法做更好的产品,无法更快地成长。创业时出现的一切的问题大多都可以归结于“不够精通你的客户”。 从“满足自己的需求”开始,是个好起点,之后呢?就要“满足别人的需求”了,这不容易——真不容易。 我的一个项目合伙人(他做出来的产品不用任何PR都可以初期每天增长几万用户)曾经跟我分享他的方法论: > 我就想,如果我做出来之后,放在那里,会不会有**陌生人**主动来用?会不会有很多陌生人来用?他们会不会把这个东西推荐给身边的人? 这段谈话对我很有帮助。从那之后,我开始不再把我自己的所谓影响力当作优势了。曾经我还真把那个当回事儿过。2013年年初做[knewone](http://knewone.com/)的时候,客观评价的话,如果是个无名的程序员写出那么简陋的一个东西,断然真的是没人看的。 再后来发现甚至可能是劣势:大家对李笑来都很客气,李笑来说做了个什么东西,大家来看看,不懂的说“好啊!李笑来又做了个啥!”,懂的那些人看出问题,却也不说,觉得说出来可能得罪我,得不偿失,悄悄地走了,正如悄悄地来…… 还有一个普适的方法论:无论做什么,都可以再问一遍:“**更本质的是什么?**” > 如果用户有这么个需求,那么更本质的原因是什么? 于是,就有了很多这样的思考: > 用户要什么就给什么是不对的,因为大多数用户不可能对你的产品有全面深入长期的打算。 至于以讹传讹的“用户就是白痴”(据传来自乔布斯),其实是肤浅的看法。用户那么白痴的话,用户早就被更差的产品抢走了——显然差的产品更多。 这个我倒是相当同意:一切能够满足人性弱点的产品都是令用户热爱的。比如,如果你能让用户再懒一点再懒一点,那他们就会爱你多一些再多一些。 iPod当年做那么大的容量却不允许用户选歌,或许可以“事后诸葛亮”地这么分析:它满足了 * 所有人都贪多; * 所有人都多少好奇(喜欢不用操作的随机)…… 关于精通用户的方法论,还可以再推荐出自斯坦福教授Nir Eyal的一本书:*[Hooked: How to Build Habit-Forming Products](http://www.amazon.com/Hooked-How-Build-Habit-Forming-Products-ebook/dp/B00HJ4A43S)*。 > 1. 想想那些看起来不错后来却关掉的服务罢,比如Google的RSS订阅服务(这个例子很可能会被相当多的人认为并不恰当)。[ ↩](http://zhibimo.com/read/xiaolai/growth/becoming-the-expert-of-your-own-users.html#reffn_1 "Jump back to footnote [1] in the text.") > 2. 做天使投资的时候,最大的陷阱就是“投资冲动”。这三个小问题是我让自己冷静下来的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人与人之间的兴奋沸点不一样,我个人是属于很容易兴奋的人,所以必须给自己设置一个方式过滤掉不必要的兴奋。[ ↩](http://zhibimo.com/read/xiaolai/growth/becoming-the-expert-of-your-own-users.html#reffn_2 "Jump back to footnote [2] in the text.")